2012年2月14日 星期二

lativ 和 path 給我們的一課

過去的一周,發生了不少事情,但是最令我印象深刻卻是lativ和path的事件,這兩件事情一開始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讓信任品牌的消費者錯愕,lativ是被踢爆mit的口號是造假,在年終發了40個月後被人發現lativ根本沒有照顧可憐的裁縫老奶奶,而path這個在去年爆紅的iphone軟體,被人發現在未告知使用者的情況下將通訊錄上傳,而這兩件事情會被我拿來一起講是因為他們都是利用網路社群而紅起來的,卻在面對網民的態度完全不同,再受到質疑時,lativ的聲明稿打著

若您非『台灣製造』不買,我們誠懇地建議,請您不要下單,因為台灣已經沒有這樣的生產環境。


這種措辭很讓人傻眼,這是當初善用網路優勢打出品牌的公司嗎? 雖然後來改成"請您確認後在下單"也於事無補阿,在自己行銷的平台上面傷害自己,這種不帶感情的non-apology apology,讓相信lativ的人多麼受傷阿。


換過來看,path這家公司就讓我很敬佩,從一樣是工程師的角度來看,上傳使用者通訊錄,確實是一個能夠改進使用者經驗的方法,從了解使用者之間的關係去改進軟體的效能或是一些功能,像是facebook其實也掌握了很多我們的通訊訊料,但是道德上面錯了,這些私密的資料必須要讓使用者知道你這麼作,而path的CEO也很讓人尊重,第一時間就出來消火,跑去找到這個秘密的新加坡工程師Arun Thampi文章回文,後來又在path的官方網站打了 一大篇的道歉文,並且讓人瞭解他們的出發點都是為了使用者,而不是他們自己,並且強調會把上傳的使用者資料都刪除,並且馬上出新的版本,這一切的回應都讓人感覺,他們是注重網友的,而不是只是為了自己的利益,兩相比較下來,就會讓人知道在這個年代,該怎麼操作網路品牌,該怎麼跟自己的使用者對話了。